
11月24日,摩尔线程(688795)开放申购,发行价114.28元/股,创下年内A股最高首发价炒股配资问配资,也让"国产GPU第一股"正式落地科创板。
从递交材料到启动发行仅五个月,速度刷新科创板纪录;537亿元市值、80亿元募资、4.24亿元承销费,一并包揽2025新股"五冠王"称号,被业内戏称为"最贵芯片股"。

01 高估值背后:稀缺筹码还是资本焦虑?
百倍市盈率、三年亏损30亿元,却挡不住机构抢筹——战略配售名单里深创投、红杉、国盛资本赫然在列。原因浅显:英伟达高端卡受限,国内大模型训练需求井喷,能提供完整通用GPU方案的企业寥寥,摩尔线程成了"稀缺筹码"。
市场买的是替代逻辑:哪怕产品性能差半代,只要能跑主流框架、规模出货,就能分到AI算力红利的一杯羹。

02 80亿现金怎么烧?先建"GPU军火库"
招股书显示,募投资金近半继续砸进新一代芯片与架构研发,其余投向智算中心、封测基地和人才扩招。公司直言,GPU战役拼的是"设计-制造-生态"全链路,任何短板都会被放大成成本。
与其日后被产能卡脖子,不如一次性自建测试线和封装产线,把良率、节奏握在自己手里——重资产模式,也是上市融资后才能玩的赌桌。
03 三大暗礁:技术、良率、CUDA高墙
先进制程受限,新一代核心面积逼近reticle limit,流片成本动辄数亿;MUSA架构虽兼容主流AI框架,但底层编译器、数学库仍要持续烧钱迭代;更关键的是生态壁垒,CUDA二十年年不是一夜可破。
市场留给"国产替代"的窗口有限,若产品迭代节奏落后,高估值就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最贵新股只是入场券,摩尔线程闪电上市,抢的不只是钱,更是时间。AI算力需求正以季度为单位翻番,英伟达缺口持续扩大,谁能率先拿出量产、好用、可持续迭代的国产方案,谁就能吃到最大一块蛋糕。
114.28元定价把预期推到"只能赢"的高度炒股配资问配资,资本用真金白银下赌注:国产GPU到了"必须成"的临界点。接下来,每一颗晶体管、每一次驱动更新、每一元营收都会被放在放大镜下检验——要么登上神坛,要么坠入深渊,没有中间选项。
蜀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