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渤海湾畔的某老油田配资中国登录,58岁的钻井工老张蹲在逐渐“沉默”的井架下,手指摩挲着冰冷的钻杆——这口打了30年的油井,如今日产油量从30吨跌至不足5吨,抽油机的轰鸣声里,藏着石油人最熟悉的叹息:“老油田不行了,下一个‘饭碗’在哪?”
这样的场景,在中国东部油气田并不罕见。从大庆到胜利,从辽河到华北,曾经支撑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“油老大”油田,正集体面临“中年危机”:主力油层采收率超50%(国际公认经济开采上限约40%),剩余资源分散在薄层、边角;地层压力下降导致开采成本飙升,部分油田单井成本从200万元涨到800万元;更致命的是,优质资源早已被“吃干榨尽”,剩下的要么是“硬骨头”(深层高压油藏),要么是“碎骨头”(页岩油、致密油)。
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老李对此感触最深:“以前是‘挖大油田’,现在是‘捡芝麻’。地表以下3000米以上的‘浅层’早被挖空,现在要找油,要么往地下5000米钻(深层),要么去‘石头缝里抠’(致密油)。”成本飙升更让老油田“喘不过气”——打一口3000米的油井,东部油田的成本已从2010年的800万元涨到2023年的1500万元;深层油井成本更夸张,打一口5000米的井,成本超3000万元,相当于在东部打两口常规井。“油价高的时候还能撑,油价跌到70美元/桶以下,很多井‘采一吨亏一吨’。”华北油田财务总监老王坦言,“我们测算过,东部油田的平均盈亏平衡油价已涨到85美元/桶,而国际油价长期在70-80美元波动,这不是‘挣钱’,是‘赌运气’。”
更关键的是,资源枯竭带来的不仅是产量下降,更是“能源安全”的隐忧。中国是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,对外依存度超70%,东部油田作为“自产油主力”,一旦产量持续下滑,进口压力将进一步加大。
“东部油田不能‘守着老井等死’,必须‘走出去’找新资源。”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总经理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,“柴达木盆地,就是我们的‘新战场’。”
一、柴达木:被低估的“聚宝盆”为何成了“必争之地”?
柴达木盆地,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,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,被称为“聚宝盆”——这里不仅藏着中国最丰富的盐湖资源(氯化钾储量占全国90%),更埋藏着超100亿吨的油气资源,占全国陆上油气资源总量的1/4。
但长期以来,柴达木的油气开发一直被贴上“难啃”的标签:地处青藏高原,地层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,褶皱、断裂带密集,像“被揉皱的纸团”,油藏分布毫无规律;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,氧气含量仅为平原的60%,冬季最低温-40℃,夏季沙尘暴频发,施工难度极大;深层油藏埋深超5000米,地层压力高(部分区块超150兆帕,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1500公斤压力),传统钻井技术“力不从心”。
然而,“难啃”背后是巨大的潜力。中石油勘探团队用三维地震技术“扫描”柴达木后,发现了三个“惊喜”:盆地腹部发现了超20亿吨的“低渗透油藏”,虽然渗透率低,但分布面积广、储量集中,适合“整体开发”;涩北、马仙等气田的天然气储量超5000亿立方米,且甲烷含量高达95%(优质天然气),是京津冀冬季保供的“理想气源”;柴达木的地层虽复杂,但“构造圈闭”(类似“天然储油罐”)发育完整,油藏保存条件好,一旦突破技术瓶颈,可实现“规模高效开发”。
“柴达木不是‘难啃的骨头’,而是‘被误解的宝藏’。”中石油柴达木盆地项目部经理老周说,“东部油田缺的不是资源,是‘找资源的能力’——柴达木的复杂地质,恰恰能倒逼我们突破技术瓶颈。”
二、“西征”破局:中石油如何用“技术组合拳”啃下“硬骨头”?
2020年,中石油启动“东部油田西进”战略,将柴达木盆地列为“资源接替主战场”。三年过去,这场“西征”已从“试水”变成“攻坚”,靠的是一套“技术+模式+机制”的组合拳。
柴达木的地质有多复杂?打个比方:如果把地层比作一本书,东部油田的地层是“印刷体”,字迹清晰易读;柴达木的地层则是“狂草”,褶皱、断裂带交错,油藏藏在“字缝”里。为了“读懂”这本“狂草书”,中石油引入了“全三维地震+AI智能解释”技术:用1000多台检波器在盆地铺成“地震网”,采集地下10公里内的地震波数据,精度从“米级”提升到“分米级”;再将数据输入自主研发的“昆仑大模型”,AI能快速识别“构造圈闭”“断层遮挡”等储油构造,就像给地层拍“CT”,连0.5米厚的油层都能“看”得一清二楚。
在柴达木盆地的涩北气田,这套技术曾创造“奇迹”:原本认为“无油”的区块,通过AI分析发现了一个5000万吨级的“隐蔽油藏”,现在已经打出12口高产井,单井日产量超200吨。
柴达木的深层油藏,埋深普遍超5000米,地层压力高、温度高(部分区块超200℃),普通钻杆会被“压弯”,钻头会被“烧熔”。中石油为此研发了“抗高温高压钻井装备”:“超级钻杆”用钛合金+碳纤维复合材质,抗拉强度是普通钢的3倍,能承受150兆帕压力;“智能钻头”内置微型传感器,实时反馈地层温度、压力,自动调整转速和扭矩,避免“卡钻”;“快速完井”技术采用“一趟钻”工艺,从开钻到完井仅需15天(传统工艺需30天),成本降低40%。
在柴达木的马海油田,这套装备曾创下“纪录”:一口6000米的深层油井,仅用28天就完成钻探,单井成本从8000万元降至5000万元,日产油量达80吨——相当于东部油田一口常规井的3倍。
“西征”不是简单的“搬家”,而是“资源互补”的战略布局。中石油创造性地提出“东部技术+西部资源+全国市场”的开发模式:东部油田派技术骨干到柴达木,将“精细油藏描述”“智能开采”等技术“移植”到西部;柴达木的天然气通过“西气东输”管道输送到东部,缓解东部“气荒”;东部的稠油加工技术(如催化裂化)则用于柴达木的轻质油加工,提升附加值;柴达木的原油通过铁路、管道运到东部炼厂,炼出的成品油再反哺西部市场,形成“资源-技术-市场”的闭环。
以“涩北-西宁”天然气管道为例:柴达木的天然气经这条管道输送到西宁,再进入“西气东输”管网,每年可满足青海、甘肃、陕西3省1000万户家庭的用气需求,冬季保供期间,还能向东部“反向输气”,缓解华北、华东的用气压力。
三、“西征”的意义:不仅是找油,更是“能源安全”的新支点
三年“西征”,中石油在柴达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“成绩单”:累计探明油气储量超8亿吨,建成产能1200万吨/年,天然气年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;更关键的是,破解了东部油田“资源枯竭”的困局——东部油田的原油产量降幅从年均5%收窄至2%,部分油田通过“西油东调”实现了“产量持平”。
但“西征”的价值,远不止于多产几吨油。
它是“双碳”目标下的“绿色转型试验田”。柴达木的天然气是“低碳能源”,其碳排放量比煤炭低50%、比石油低30%。中石油在柴达木建成的12座天然气处理厂,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00万吨——相当于种植1.1亿棵冷杉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中石油将柴达木的“天然气+新能源”结合,探索“零碳油田”模式:在涩北气田,利用天然气发电驱动采油设备,多余电力输入电网;在马海油田,用光伏板为抽油机供电,减少柴油消耗。这些尝试,为老油田的“绿色转身”提供了样本。
它是“一带一路”的“能源合作新纽带”。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,毗邻中亚、南亚,是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节点。中石油在柴达木的开发,吸引了哈萨克斯坦、巴基斯坦等国的关注: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主动与中石油合作,参与柴达木的天然气勘探;巴基斯坦则希望将柴达木的天然气引入中巴经济走廊,缓解国内能源短缺。“柴达木不仅是中国的‘聚宝盆’,更是‘一带一路’的‘能源桥’。”中石油国际合作部负责人表示,“通过柴达木,我们可以将中国的油气技术、标准输出到周边国家,实现‘互利共赢’。”
它更是“石油精神”的“当代传承”。在柴达木的钻井平台上,“铁人精神”的标语随处可见。52岁的钻井队长老陈,从大庆油田调到柴达木已经8年。他说:“以前在大庆,我们是‘挖油先锋’;现在在柴达木,我们是‘拓荒者’——条件更苦,但使命更重。”这种“拓荒精神”,正在感染新一代石油人。28岁的地质工程师小林,放弃东部油田的“舒适岗位”,主动申请到柴达木:“这里的每口井都是‘从零开始’,每发现一个油藏,都是对‘中国资源潜力’的一次证明。”
从“东部守成”到“西部开拓”,中国油气的“破局之道”
当东部油田的老井逐渐“沉默”,柴达木的钻机仍在轰鸣。这场“西征”不仅是一次资源开发的“战略转移”,更是中国油气行业从“资源依赖”到“技术引领”、从“国内保障”到“全球布局”的缩影。
正如中石油董事长戴厚良所说:“能源安全没有‘保险箱’,只有‘不断开拓’。”柴达木的实践证明:只要掌握核心技术、创新开发模式、深化区域合作,即使面对“资源枯竭”的困局,中国石油人也能在“西部高原”上,写出新的“找油故事”。
下一次,当你拧开燃气灶配资中国登录,看着蓝色的火苗跳跃时,不妨想想:这簇火焰里,可能有一缕来自柴达木的天然气——它穿过青藏高原的风雪,跨越千里的管道,最终温暖了你的厨房。而这,就是中国油气“西征”的意义:用技术和勇气,为国家能源安全,再添一份“底气”。
蜀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